时间: 2024-11-28 访问次数: 来源: 三大队 作者:
据媒体报道,10月21日,有家长称沈阳某汽车学校多名学生吸烟、吃普瑞巴林,导致口吐白沫、抽搐昏迷。记者询问专业执业医师和药师得知,长期服用或滥用普瑞巴林可能导致成瘾,副作用包括嗜睡、乏力、意识模糊等。
百度词条显示,普瑞巴林是一种镇痛药物,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辅助性治疗局限性部分癫痫发作。
作为一种处方药,普瑞巴林如何流入在校学生手中?这种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和滥用引发的成瘾性,为滥用者带来的生理、心理健康危机有多严重?科学有效的监管和治理又应从哪些方面发力?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梳理,并就药物监管采访了业内专家。
暗语之下暗流涌动
“od”“pr80”“怎么o,一次o多少t?”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是青少年“分享”滥用处方药、麻精药品时形成的一套暗语。
“o”即“od”,“od”是过量服用药物的英文“overdose”的缩写,指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或物质),使用者对此类药物产生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强迫和无止境地追求药物的特殊精神效应,由此带来严重的个人健康、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t”即“tablet”的英文缩写,是指药片,均属于专业的医学术语。“pr80”就是指代普瑞巴林的暗语。
《法治日报》记者在今年9月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嗑药”,并用暗语分享超量服药后的感受,其中就包括普瑞巴林。
华龙网记者调查了方圆(化名)的案例。2020年,17岁的方圆确诊双相情感障碍,躁狂与抑郁的交替,让她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毁现象,一度沉迷在疼痛中寻求快感和“真实”。
一次偶然,方圆在互联网上接触到“od”群体。其中不乏和方圆同龄甚至更小的未成年人。他们有的因为逃避现实,有的患有精神类疾病,还有的由于好奇尝试涉猎……但最终结果,几乎都陷入药物依赖的“漩涡”无法自拔。沉溺于这类虚假的“逃避”,方圆先是一次次过量服用右美沙芬,直到身体产生抗药性后,她又开始尝试普瑞巴林。最严重时,她一次吞服20多粒普瑞巴林,第二天醒来,是在医院病房里。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20岁的大二女生小雨(化名)在学业上连连受挫,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在她心中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雨在网络上了解到了“od圈”,通过“od圈”,小雨了解到了许多圈子里常用的“od”药物。最开始,她从圈子里的朋友手里网购了右美沙芬,随着服用次数的增多和频率的增加,她又开始尝试联用普瑞巴林等。最终,她的过量服药行为被父母发现,将她及时送到了医院成瘾科接受专业治疗。
滥用药物危害几何
小雨在过量服药后,身体日益憔悴,日夜颠倒、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等问题接踵而至。方圆在一次次的放纵后,换来的只是日益虚弱的身体。
“不od就暴食,od就厌食,好痛苦!这几天没od就暴食发作,胖了好多,想哭了。”《法治日报》记者在社交平台发现,“od”群体中有人已经意识到药物成瘾的副作用,他们还不得不面对记忆力衰退等副作用,“od的记忆损伤可逆吗?我现在记性特别差”“我觉得我就不能清醒,一清醒就胡思乱想,脑袋根本停止不了”。
据华龙网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王我介绍:“滥用药物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损害,让未成年人认知能力下降、学习困难和行为异常。”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药物滥用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情绪失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具体到普瑞巴林而言,据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专业人士介绍,普瑞巴林属于非阿片类镇痛药,常被作为治疗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纤维肌痛、癫痫发作的药物使用,其在市面上常见的剂型有胶囊和口服溶液等。药理上,普瑞巴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中的α2-δ亚基结合,降低NMDA受体活性,干扰钙离子通道转运或钙电流有关,也有可能与来自脑干的下行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5-羟色胺(5-HT)能通路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脊髓中的疼痛传递有关。
普瑞巴林在超剂量使用时,可能存在与右美沙芬类似机制的成瘾隐患。过量服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嗜睡、幻觉、精神失常、肌肉痉挛、震颤、焦虑、抑郁、失眠、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本报记者查询百度健康医典发现,普瑞巴林过量可能会引起嗜睡、意识模糊、坐立不安以及昏迷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服用过量或出现昏迷等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线上购药存在漏洞
普瑞巴林明确为处方药。处方药是为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但多家媒体发现,线上售药平台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一些青少年可以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轻易购得处方药。
华龙网记者发现,在某网商平台,随机选择一家药店购买某处方药,只需提交订单后便进入补充处方信息界面,填写相关信息勾选《同意书》,即可获取电子处方买药。这也是前文案例中方圆最常选择的方式之一。此外,在“od”圈里,还时常有人选择倒卖药物,来支撑自己每个月高昂的药物费用。
医疗专业人士表示,让消费者自行选择药物,再由互联网医院随后补方,这是目前一些平台网售处方药的常见路径,“这样做不符合规定”。根据《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也将处方审核前置,强调“先方后药”的销售流程。媒体调查发现,还有药品销售直接在社交平台做起了生意。他们自称“腰带”“yao代”(均指药品代购),可以提供联系方式,“有意愿者私聊”,号称没有处方也能不限量提供各种处方药乃至管制药品。
这些暗藏在互联网空间的购药漏洞,无疑助长了药物滥用群体,让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越陷越深。
加强监管仍需多方联动
今年7月1日起,右美沙芬已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非法滥用即是吸毒,违规贩卖则触犯刑法,可构成贩卖毒品罪。本报记者查询网络发现,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随着右美沙芬被列管,普瑞巴林在“od”群体大有抬头之势。
作为一种镇痛处方药,普瑞巴林在医生的正规处方之下按剂量服用是良药,但药物滥用则危害十足。在百度贴吧戒药吧里,提到想戒断普瑞巴林的帖子有很多,越来越大的副作用、强烈的戒断反应,让普瑞巴林成瘾者苦不堪言。
如何多方联动加强监管?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教授周立民告诉本报记者,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可以将普瑞巴林作为药物滥用监测的重点品种,密切关注普瑞巴林滥用变化情况,如发现滥用情况,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可以将普瑞巴林列为禁毒监控对象,对其滥用情况、变化趋势和社会危害进行监测评估。我国在必要时可以采取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措施。
有专家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表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相关药品的监管,督促药店特别是线上药店严格落实“先方后药”销售流程。网络平台也应履行好社会责任,避免为滥用药物推波助澜。相关平台应自觉加强对关键词和变形词的甄别,加大信息内容的审核力度,违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等限制措施。同时,家庭、学校和社区要联合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法治宣传和滥用药物危害的科普性宣传,有效预防青少年滥用药物。
此外,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重点群体照护帮扶等相关服务同样重要。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呼吁,发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应尽早就诊,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开展药物、心理等治疗方法,切不可盲目通过包括药物滥用在内的非正规渠道和方法自行处理,不仅疗效无法保证,还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如果已经产生了药物滥用行为,要第一时间去正规医疗机构的成瘾相关科室就诊。要多关心身边的亲朋好友的精神状态,尤其是父母应多关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提高对药物滥用的正确认知。
来源丨中国禁毒报
编辑丨wzjd